< img height="1" width="1" style="display:none" src="https://a.gdt.qq.com/pixel?user_action_set_id=1111452079&action_type=PAGE_VIEW&noscript=1"/>

人无德不立

作者:行动商学院
2020-06-12 10:01:52 4357
人无德不立:一个人,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,即使有丰富的知识、高深的学问,也难成大器。
因为,“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,知所先后,则近道也。”“德者,本也。”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”
任何事物都有规律,都有根本原理,做人,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根本是什么,是德。
德,是一个人成功的底层逻辑,是为人的原理、原则。德是做事、做学问的前提。有的人天生有德,生知安行,人人都喜欢他,都愿意帮助他,跟随他,愿意让他好。
作为社会人,我们要有德,要明白“什么该做”,“什么不该做”,德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价值观、信仰,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为人之道。
我们不但要明白而且要“知行合一”,按信仰价值观去做事,尊道守德,成为品德高尚有境界的人,我们才能管好家庭,管好公司,成为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如何成为品德高尚的人,有什么标准我们可以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?《大学。中庸》里给出了标准,我想可以按照下面8个字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”去修炼德。
1
格物致知
致知在格物。知,是知善恶,要知道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。我们要想知道,就要探究事物,求得事物的原理,接触它,对其进行彻底研究。
天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,天下的事物都有其原理和规律,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这些原理,要想学习更多的知识,就必须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,只要长期努力,总有一天我们会豁然贯通,贯通了自然就能明辨是非。
格,格子,是指善的标准,事物发生,用善的格子去框它,框得上就是善,对不上就是恶。格物致知,才能“止于至善”。
2
诚意
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,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!”
诚意,就是不自欺。就像你厌恶那恶臭,是真心厌恶,一闻到就得捂鼻子;喜欢美色,是真心喜好,看到眼睛马上就跟过去,这就是满足自己,那么如果我们厌恶“恶”就像厌恶“臭”一样,喜好“善”就像喜好“美色”一样,是发自内心的条件反射,不是为了别人,而是为了自己,那就是诚意,是意念真诚,所有的思想都要发自内心,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便独处,也要小心谨慎。
品德低下的人独处时往往无恶不作,与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相遇,躲躲闪闪,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定表现在外表上。
总之,真诚,对人最大的考验是“独处时”。人前和人后都要表现得一样真诚相待,所有事情发自肺腑,出自其心,真实无欺。真诚待人处事,时刻审慎自身言行,才能活得坦荡潇洒,一身轻松。
3
正心
这是比诚意更上一层阶梯的修身。
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(意为:发怒)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,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
只有真诚是远远不够的,诚意往往会被喜怒哀乐惧等情绪所支配,使人成为感情的奴隶。所以正其心是比真诚还要重要的修身之道。心不正,情绪有偏倚,行为就不正。学会端正自己的心思,驾驭自己的感情,保持心态平和,这样才能集中精神,修养自身品性。
如果心思不正,眼睛虽然看着,也视而不见,耳朵虽然听着,却充耳不闻,嘴里虽然嚼着,却食而不知味。心不正,眼、耳、口都失控了,那处事行为会怎样?所以,修身在于正心。
人是社会的产物,社会环境会影响人的品德,人的处事之道,但反过来,如果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,能够先修炼自己的品德,坚守“善”的准则,杜绝自己的恶,并影响身边的恶朝着善的方向改变,那么人也可以改变和影响社会环境。
作为师者,我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责任。老师,其本质就是“给人向善的力量”,传播正能量,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,我自己必须从自我的修身开始,遵循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的修身阶梯,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,做一个有师德的好老师。
李践

课程咨询

微信扫码
咨询课程

电话咨询

客服热线: 021-33535622

下载中心

沪ICP备18043038号-1 沪公网安备公网安备31010502002350号 @版权所有: 上海商学云科技有限公司

限时福利 | 预约体验数字化商学院